寻找文明遗迹 - 第5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物,当然也没有鞋,何况是凉鞋!
   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,能在5 亿年前的地球上行走?
    人和恐龙的足印
    《圣经与科学新知》刊登了泰勒的报告,在美国巴勒克斯河古河床中,
    发现恐龙脚印的地方,其中一个似人足迹踩到一个恐龙足迹的边缘..在
    同一地区,我们还发现一个较大的人类足印,横叠在一个较小的足印上,右
    侧还有一个恐龙的足印。这个地区共发现恐龙足迹300 个,其中有些人的
    足印长度达18 英寸。
    人们知道,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显赫、最繁盛的生物家族,它成功地统
    治世界达1.3 亿年之久,直到距今6500 万年前,恐龙神秘地消失为止。是什
    么使这个庞大而兴盛的家族走向了灭绝呢?许多和恐龙同时代的动物,如
    蛇、龟都活到了现在,并且还很繁盛。
    这是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悲惨事件,它灭绝的如此迅速和如此彻底,仍
    然是一个不解之谜。但是,它的足迹怎么和6000 万年以后才出现的人类足迹
    叠印在一起呢?是免于毁灭的恐龙残存到人类出现之后呢?还是进化得特别
    迅速的人类出现在恐龙灭绝之前?即使如此,人与恐龙能和平相处吗?
    最近,不断有恐龙残存与复活的消息传出。据说,非洲刚果一个湖畔的
    居民们,都亲眼见过恐龙,而且实地也考察出有巨大的恐龙脚印;闻名中外
    的尼斯湖,据说有5 只恐龙在那里生活;据说美国甚至还从恐龙蛋中孵化出
    了小恐龙。
    恐龙灭绝新论
    前苏联的叶费列莫夫教授,是世界上研究恐龙的优秀专家之一。他提出
    了另外一种理论,介乎科学和科幻小说之间。他考察过好几百座公墓,
    并且接触过数以千计的恐龙化石。按他的看法,这些巨大的爬行类动物是被
    一些智慧生物凭借高超完善的武器消灭的,这些武器类似于死光(超威力激
    光)。1936 年的一天,叶费列莫夫来到新疆,那里的中国挖土工刚刚挖出一
    个恐龙颅骨,它的枕骨部位上有个洞,完完全全像是一颗子弹造成的。随后,
    使这位前苏联人感到奇怪的是,人们又找到另外好几块骸骨,都带有这种不
    平常的伤口。
    1948 年,前苏联中亚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,在天山山脉的好些
    山谷中挖运河、造水电站。这时,一些考古学家和进行土方工程的技术人员
    呆在一起,以期有神奇的发现,他们最珍贵的梦想真的成了现实!挖土机挖
    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恐龙基地,它将整个山谷隔断,延伸出去达10 公里
    以上。这些骸骨保存得极为完好,使人觉得像是一座中了魔法的森林,给什
    么灾难一下子镇住,吓得魂飞魄散。
    第一个重大发现,是找到了一只食类草恐龙的独角龙,它的颅部同
    样也被一个稍呈椭圆形的小洞所打穿..有个事实使学者们感到震惊:在成
    堆的遗骨中,既有食草动物也有食肉动物,这使人无法理解,它们为数好几
    万,好像是给什么魔法指引到这儿来作这一次死亡会晤似的,所有的颅
    骨和肩胛骨都带有这种不可思议的伤口痕迹。
    叶费列莫夫教授认为,是拥有飞行器的智慧生物,借助于一种残酷的武
    器,把一些已经密集到了令人不安程度的动物给消灭了,完全可以肯定,这
    些另一个世界的人,就是我们遥远的祖先。
    四亿年前的仙蜕
    陕西省蒲城县号称化石之乡。据史料记载,汉武帝时修建引洛水渠时,
    曾在此处挖出巨型龙骨,于是就将山改名为龙首山。唐明皇时曾在此地挖得
    奇异之石,状如盘龙。1961 年,离蒲城不远处又掘出了著名的大荔人化石,
    至于其他动物化石,如古象、古马,以至三叶虫,更是数不胜数。因此,蒲
    城颇受考古专家学者们的重视。
    《蒲城县志》记载着800 年前的一次奇异人类化石的发现,被称为神人
    仙蜕,使考古学者们惊骇不已!
    蒲城县尧山之上,有座古庙,供奉着女神灵应夫人,据说此庙求雨甚灵。
    金代皇统年间,蒲城遇旱,人们到古庙求雨,事也极巧,没隔几天,蒲城普
    降甘露,为答谢神灵,蒲城人决定扩建夫人殿。
    夫人殿旁边有一块巨石,阻碍了工程进程,施工者决定凿去这块巨石的
    一部分,以拓展地基,半个月后,巨石被凿去一半。这时,工匠们发现巨石
    中出现了像蛛网一样的小空隙。继续凿下去,在空隙间,发现枯骸一躯,
    印于石内,头颅、臂、胚、肢体具存,石骨相合,犹如印人,在场的工匠
    非常惊讶,他们不明白的是何人将此人这样置入石中,因为这块巨石俨然一
    个整体,脉理相连,没有半点缝隙断裂的痕迹。
    蒲城县的县令马扬,是个博学多才之人,听说此事,迅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