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陈桥到崖山 - 嘉佑科举篇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传说他妈妈程氏生他时曾梦到了一俊俏和尚,向她顽皮地眨眼微笑:妈妈,我做你儿子好吗?苏轼由此诞生,这也是他后来一生中都喜欢与和尚为伍的一大原因?稍微长大,他父亲把他和弟弟苏辙送进眉山当地一座道观里,跟道士张易简读书,主要学的是声律。这是个关键点,是苏轼的造化,更是中国人的幸运。就是声律学的重要。它对苏家人的影响,可说成也声律,败也声律。
    声律就是作诗赋词的技术。一读书人,怎能不会作诗呢?但就是这样的尴尬,老苏就倒在了这上面。他什么都强,就是不会作诗!每次科举都是勉勉强强凑数交上去,其结果自然是被考官扔进废纸篓。苏轼就不同!他声律功力睥睨千古,傲视当代!宋词只要流传一天,就永远会有人记得眉山苏轼!
    这就从苏洵有自知之明,把儿子送给别人来启蒙有关。不然苏轼和苏辙就又是两位大儒,而不是坡仙与宰相了。不过不管是什么,他们都得先跟着同学们一起迈进贡院大门,吃几天考生饭再说!
    科举在大家印象里,估计就是在座像监狱般的高墙内,排列着像一排排进口猪舍一样的低矮小房间,没窗户、没大门,只有一张床、一张桌,唯一出口就是标准的铁栅栏,走进来就上锁,每天只会递进来些吃的喝的。除此之外,严防烟火,因就算有火灾地震了,这道铁门都得到交卷时才能开!
    基本上也就是这样,在宋代较特殊的就是时间和一些“弥封制”“誊录制”“锁院制”“隔帘制”的制度。
    如主考官欧阳修就得在贡院里至少呆上50天之久。为什么?请看他工作量。他得出题,还要阅卷。每届至少一两千名考生,每个考生都有声律、墨义等各种答卷,都得由专人抄写,让字迹不可辨认。光这一项工作,得多少工时才能完成?所以说考试嘛,不仅考学生,更是折腾老师。而折腾,就更是宋代科举的一大特sè!
    印象里,考生们不许走动,只能在自己小屋子里一直憋着写字,直到交卷。可宋代不这样,如某考生在答卷时有疑问,不光是对题目的疑问。就算自己学识哪处叫不准了,都可去请教主考官。这叫做“扣帘”欧阳修在这一届里就被“扣”了,扣得他瞠目结舌,终身难忘!
    那时是黄昏,欧阳修己是半百的人了,一介书生,既是近视眼,更有糖尿病(史书记载),累得实在懒得动弹。可一考生“扣”过来了——学生打算在文章中引用尧舜的典故,但不知尧舜是1个人呢还是2个人?请先生指教!
    欧阳修目瞪口呆。这就是通过乡试的大宋学子们的功夫?更绝的是:都这样了,那个考生还在帘外毕恭毕敬等着。
    欧阳修想了想,很正经地回答“这个…嗯。是有点难度,我看你还是别用了”
    到阅卷时,乐子就更多。如某位考生大作里有这样词句“天地轧,万物茁。圣人发”意思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几分,可有必要在说事论理的文章里,玩这样的词句游戏吗?欧阳修这次存心寻这人的开心。给了6个字评语“秀才刺,试官刷”然后用大红朱笔从头到尾像刷墙似的抹了个全红,有个名目叫“红勒帛”再批上“大紕缪”3字,贴到外面大墙示众,以儆效尤!
    终于,欧阳修砍掉了绝大多数“优秀”考生,也把人都得罪了。3年才有一次科举,大家都是按老规矩老要求来复习的,你凭什么这样难为人啊!考生们想不通,发榜之ri在大街上就把欧阳修给拦住了,那情形就像如今的农民工找黑心工头要债一样,污言秽语,推搡叫骂。要不是当天遇上了巡街禁军,估计欧阳大才子就得进医院。就这样,他回家后,院子里还被扔进了一大堆一大堆的问候纸条…
    而苏氏兄弟们是幸运的,比他们父亲幸运太多了。苏洵之所以总落榜,除声律外,最大原因是文章的底蕴和之前的科举标准有严重不合拍。而作为他教出的两个儿子,如还是遇上之前的考官们,想想结果是怎样的?
    这就是这届科举的重要xing和幸运点了。如没欧阳修,就没三苏的名扬天下。而三苏不来,欧阳修恐也没法装点起文学盛世的门面。而他要改变天下学子文风,就更是一句笑谈了。1057年1月是三苏的幸运月,苏轼、苏辙都顺利通过了会试,就等着殿试时大显身手了!
    这一次的殿试,林希的夺魁呼声最高。此前他已连夺了开封府试第一(解元)和会试第一(会元)大家正盼着他殿试第一,高中状元,书写宋朝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神话。仁宗皇帝也属意于他,亲临试场,并派贴身太监在林希身边,一待其写完即呈送御览。当年殿试的题目是《民监赋》林希开头两句是“天监不远,民心可知”仁宗看了卷子很不高兴,冷冷的交给考官。考官们一看,这明显带有jing告统治者的意味,难怪皇上不高兴。考官们由此特别注意每份卷子的开头两句,免得再让皇上不高兴。找来找去,发现章衡的卷子“运启元圣,天临兆民”估计这两句皇上会喜欢?便将这卷子呈了上去。仁宗看后果然高兴,虽嘴上说“朕怎么敢当”但章衡依旧凭借这两句,在3月11ri的殿试中夺得了状元!
    同时,自这一届科举之后,宋仁宗下旨:此后凡是通过会试、进入殿试的贡士们全部不再黜落,统统赐以进士或同进士出身。这样一来,大宋文风更盛、天下学子心向科举之心更盛…
    8月,欧阳修上疏建议宋仁宗在赵姓宗室中选贤才收为养子,以备他年继统…
    12月27ri,大契丹太皇太后萧褥斤驾崩。如没这个狭隘的女人偏爱小儿子,就不会有ri后的耶律重元之乱、耶律乙辛专权、辽道宗杀妻灭子的大悲剧、当然也不会有完颜阿骨打在白山黑水间的崛起…
    嘉祐3年(1058)耶律洪基以宗室公主嫁吐蕃赞普唃厮罗之子董毡为妻。5月,西夏军大举进攻青唐城,为唃厮罗所败。
    6月7ri,要为之前的强硬买单。文彦博罢相、贾昌朝罢枢密使。韩琦由枢密使升任宰相。韩相公从这时起就变成了另一个人。他强硬得比文彦博还要强硬,温文得仅次于另一位宰相富弼,一真正适应官场的特殊动物诞生了。宋庠和原枢密副使田况升枢密使。御史中丞张昪为枢密副使。
    11ri,因张昪升官,御史台老大无人,开封府包拯重cāo旧业,任御史中丞。欧阳修则改任开封府尹,史称其萧规曹随,一切都按包拯定下的制度。但我实在怀疑:仅仅一年半的在任时间,包拯能对开封府的制度改革到何种程度?
    真御史包拯。他就是立太子这“帝国最重大事件”中出场的第三位大人物。
    包拯直接去见仁宗,只见他站到皇帝面前,仁宗下意识地就向后闪脸。没办法,当年张尧佐升官记里,为把张氏集团搞垮,包拯把唾沫都喷到仁宗皇帝脸上了,这么大威力实在让谁都没法忘。
    包拯的具体方式也就是喷着唾沫背书,关于太子的重要xing,他是国家根本。是未来希望,全体国民幸福全都系在他身上…这些真是老生常谈,没完没了的谈。哪位大臣上书都是这一套,皇帝没记错的话。前面范镇都强调过19遍了!
    可皇帝还得听,但怒火也在升腾!终于转化成4个字“卿yu立谁”这四字一出口,相信绝大多数朝臣都只有跪倒认罪的份。臣子想立太子,那不是造反是什么?但包拯却不在乎。据考证。包拯的脸绝不是一大大的黑sè球体外加正当中一白sè的月牙,他是个非常儒雅、稍显清瘦、白面长须的古代标准男士。这时他把脸上表情都抹掉,变得非常正规。平静地回答:陛下这样问,是怀疑臣。臣年近70,没儿子,根本谈不到ri后利益。之所以谈这事,完全是为宗庙社稷考虑。您仔细想,我说的是不是真心话?
    49岁的皇上面对60岁的包拯,看了好半天,终于还是笑了:好,我仔细想想,你下去!
    包拯的官场生涯基本就此结束(虽后来还担任过三司使、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,但基本仍没什么建树)他在临走前给自己划了个相当独特的句号…
    接下来出场的这第四位大人物是仁宗朝的力量哥。他是一切力量的终极篇。唐介,最强悍的言官出场!
    唐介是那种半年不说一句话、一句话就能把人顶死的人。大家应记得张尧佐升官记里他那句名言“节度使并不是粗官,太祖、太宗皇di du当过”直接把仁宗归纳成辱骂祖宗的不孝子孙!
    这时他被调回到京城,继续当言官,来显示朝廷是宽大的、言论是zi you的。结果某天不经意间,他又说话了。那是包拯谈话后3个月,他们共同的老冤家张尧佐终于死了。大家怀念从前岁月时,仁宗感慨了一句“你们以前都言过其实了,都说张尧佐是宋朝的杨国忠。朕要是用他,就会成唐玄宗第二,国破家亡、远逃西蜀,其实哪那么严重”
    下面群臣低头不语,最近把皇上顶够呛,现在都老实点,就当尊重死人好了。可排在队尾的唐介突然说话“是的,陛下说得对”啊?大家都有点恍惚…唐介在说什么,赞同皇帝?皇帝也有点惊喜,于是大家一起屏息凝神,等唐介的下文。
    就听唐介说“用了张尧佐,也未必会有安史之乱,逃亡西蜀。可一旦出了乱子,陛下还不如唐玄宗!玄宗有自己儿子肃宗出来收拾局面,再立江山,请问陛下依靠谁?您有儿子吗”
    仁宗差点气吐血,有这么说话,这么骂人的吗?当天不欢而散,考虑到唐介一贯表现,这次也懒得罚他了。只是建储之事仍悬而未决…
    宏观上讲,范镇也好、包拯也罢,外加唐介,他们所用招数都是在要求、劝诫、讽刺皇帝要怎样做,不要怎样做,总是不自觉站在了皇帝对立面,尤其是和中书省宰相们的关系总摆不平,不是对着干如范镇,就是根本不屑一顾如唐介…这都不是做事的态度。
    10月,王安石上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,虽未引起仁宗皇帝的重视,但这封万言书却在另一个姓赵的11岁少年心中激起了万丈波澜,也为这位赵姓少年在10年后初登皇位之时就紧急召见这位少年偶像,开始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埋下了伏笔。27ri,王安石被任命为度支判官。
    闰12月3ri,皇太叔耶律重元受赐金券。正逢辽道宗长子耶律浚出生,重元之妻入贺,打扮妖艳,惹得道宗皇后萧观音不快“为大家妇,何必如此”重元之妻受此‘羞辱’回家便骂自己的丈夫出气。于是在妻子、儿子的不断撺啜下,耶律重元终于渐渐走上了那条不归路…
    嘉祐4年(1059)4月25ri、5月25ri,后宫董氏、周氏分别生下赵祯第9女、第10女。本来两位嫔妃怀孕,大宋朝野上下都盼着这次能诞下太子,但天不遂人愿,又是两位公主。赵祯只能再接再厉。事实上,在张贵妃死后,赵祯找了好多新的女人。这不仅是生活需要,更是工作需要!他得给大宋百年基业生出个继承人来。于是女人多多选,出现了10位得宠的嫔妃,号称“十阁”10个啊!这样的工作力度,让赵祯很快出现了健康问题…终于,仁宗朝,甚至北宋一朝来到了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:宋朝开始变样了!(未完待续。。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