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历史同人] 我有母后 - 第57章
现在书籍的成本一般是由笔、墨和人工构成。雕版印刷出来的书,若印多了,这雕版平坦下来的人工微乎其微,只剩下笔墨成本。
漱玉纸与缣帛媲美,卖得只比缣帛便宜一点,但其实成本比缣帛要低很多。
这样一来,如果雕版印刷,书籍的成本将大大降低,有更多的人去读书,朝廷就有更多的人才可选拔。
只是……
邓绥抬起头,看向两人道:“朕读书时,发现书中讹误甚多,若这样就去刻板,遗误后人,实在不妥。不若先校书,再刻
板印刷。”
许慎听完,心中为后进学子感到高兴,喜道:“陛下圣明,考虑周到,非我等及。”
邓绥听到一向质朴醇厚的许慎竟然这样称赞自己,不由得笑起来道:“许博士精通五经,师从大家,这校书一事需要你。”
许慎十分乐意:“承蒙陛下信重,下臣愿意。”
许慎答应后,邓绥又问他还有何人学识渊博,许慎推举马融刘珍等人,然后转头看向邓弘。
邓绥点头,假装没看到许慎的动作,叮嘱许慎处理好校书和为陛下启蒙的事情。
许慎心知这两兄妹估计有事,就告辞离开。
邓弘留了下来,问道:“陛下,难道臣的学问不如许博士吗?为何陛下让他校书,而不让我也校书?”
校书这不仅是学问的证明,还是名留文坛的机遇。
邓绥闻言,朝他笑道:“二兄确实不如许博士。”
邓弘听了脸一红,强行辩解道:“论博学,我不如许博士;但若论对《尚书》的理解,许博士不如我。”
邓绥解释道:“二兄现为侍中,又为圣上师,且你身子不甚强壮,校书耗费心神,我怕你吃不消。”
“二兄,校书之人都是经学名家,以二兄的性子定然不肯落人后,长久以往怕是对你身子不好。”邓绥继续劝解。
邓弘动摇了下,但又舍不得校书的名头,迟疑道:“只是……”
邓绥见邓弘的神色,明白他心中所想,于是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,道:“二兄治《尚书》,不如与他们只校这一本如何?”
邓弘颇为意动,但最后还是摇头:“不妥,我还是不去了。若为名声而去,反而失了本心。”
邓绥见邓弘做出这样的取舍,心中对他高看一眼,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拒绝这个诱惑的,赞道:“二兄真乃儒生。不过,不去校书,二兄用心教导陛下也是一眼的。”
教导出一位明君,亦能青史留名,万古流芳。
邓弘做了决定,反而放松起来,对妹妹说的话极为赞同。于是,他开开心心回家做教案去了。邓绥看着他的背影,不由得笑着摇头。
然而,这样的轻松开心是短暂的。西北传来战报,邓绥看完整个人都愣住了,心脏一抽一抽地疼。
汉军与诸羌战于平襄(属汉阳郡),大败,死八千余人。汉军气势萎靡不振,诸羌大盛。
第28章 九敏,母后要来考我了!
邓绥不是不懂兵事的内宅妇人,邓训在时经常会与邓绥说些以前的战事。
战死八千多人,这不仅是大败,甚至可以称之为溃败,汉军军备竟然糜烂至此吗?
邓绥的脑子前所未有的冷静,这次领兵作战的是任尚和司马钧,节度诸军的是她兄长邓骘,此事之败固然有郡国兵的缘故,但更多的责任在这三人。
邓绥以手支头闭目思索,打战不是过家家,将近一年了,大兄仍未取得一场胜利,军队留屯在汉阳郡不前……
大兄……大兄……大兄之才确实不能统帅三军。
邓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。
一将无能,连累三军。这是阿父经常与她说的话,无能的将领也是阿父最讨厌的人。
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否则局面将会进一步恶化,不可收拾。
实际上,现在湟中诸县的局面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,羌人掳掠财物人口,军队强征军粮,残兵侵扰,一石粟高达万钱……百姓饿死被杀者不计其数。
邓绥正打算找借口召回邓骘时,收到一封奏表,乃是坐罪转运的庞参所书。
他在奏表中说,现在国家天灾人祸,百姓困苦,万里转运粮食到羌戎,百姓疲敝,不堪忍受,不如息兵耕织训练军队,待羌人疲乏,出其不意,一雪前耻。
庞参上书之后,又有赈济冀州归来的御史中丞樊准附议。冀州百姓惨状,让他恻然泪下,夜宿农家那对祖孙的惨状至今令他难以忘怀。
一人在外打仗,农田就少一青壮耕种,兼之万里转运粮食,路上消耗不知多少,再加上汉军屡战屡败,不如罢兵还乡。
刘隆在朝堂上听到众人的争吵,有如樊准一样同意还师的,也有反对的。若罢兵归来,凉州无人抵御,羌人则得寸进尺,威逼三辅,攻入旧都(长安),因此决不能罢兵。
他没有像去年那样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,这两派说的都是实情,需要执政者做出抉择。
刘隆看过舆图,邓骘留屯的汉阳郡在渭水上游,沿着渭水往下游走是右扶风、京兆尹、左冯翊。
邓绥与重臣商议后,很快做出决策,诏车骑将军邓骘率军回朝,留任尚屯兵汉阳郡节度诸军,拜
庞参为谒者,让他督三辅诸军军屯。又令梁慬留屯金城郡,为诸军援助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